大哥小說網 > 大隋主沉浮 > 第855章:楊廣忍無可忍
  大隋蒸蒸日上,國力國勢和吏治比起文帝時期,得到了進一步發展,大業帝楊廣的權威也日漸隆盛、無人敢纓其鋒芒。

  就算是和楊廣有這樣那樣矛盾的各大名門世家,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囂張了。

  以前的朝臣在爭執之時,無理也要辯三分,甚至很多人還抱著

  “政敵同意我反對、政敵反對我同意”的觀念爭辯。但是這樣的聲音和做法也隨著元氏派系被兇殘懲治而慢慢銷聲匿跡,朝臣們現在就算是在爭辯,也都比較講究真任實據、講究規矩,他們在反對某項決策的時候,也是仔細分析利弊,不再無理取鬧、胡亂咬人。

  就在霫族白蘇決定內附大隋、阿史那·咄吉準備入朝覲見的同一時間,隋軍攻克遼東城、生擒高元、收復薩水以北廣袤國土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,迅速向大隋各郡傳播,引起天下一片歡騰。

  對于勝得麻木了的大隋百姓來說,高句麗和突厥、吐谷渾完全不同,因為大隋面對突厥和吐谷渾之時,雖然也出現過幾次比較大的損失,可是每場大戰都以大隋大勝而告終;然而大隋面對高句麗之時,尚未開戰就折損了近三十萬兵力,所以高句麗的存在,完全是大隋王朝的恥辱。

  而楊集在幾乎不耗費任何民力的情況下,便拿下導致大隋出現巨大傷亡的罪魁禍首的高元、收復了中原丟失近千年的故土,其戰績姑且不論,但是這場大勝的意義卻是遠遠超過他之前所打的每一場大勝。

  捷報傳到洛陽,全城沸騰。兩萬多名從各大州趕來京城進行下一輪考試的士子被大勝感染,年輕人特有的崢嶸情懷被點燃了,他們呼朋喚友,紛紛跑到類似平康坊的溫柔坊和福善坊歡慶大勝。

  議論聲、歡笑聲、爭執聲、吵架聲不絕于耳,浩大的聲勢幾乎將這二坊青樓、酒肆、客棧的都掀翻了。

  這天早朝結束,楊廣在紫微城同明殿與一群重臣商議國事。聽著外面隱隱約約傳來的喧嘩聲、吶喊聲,殿中君臣皆是會意的笑了起來。

  隋軍在遼東取得的輝煌大勝不但是大隋盛事,而且還是民族盛事,百姓們高興是正常之事;要是百姓們不再歡騰吶喊、麻木不仁的冷眼旁觀,那么這個國家才當真是不正常和危險了。

  蘇威見到皇帝笑容滿面,便湊趣道:“圣人,朝廷每到逢年過節之時,都會取消宵禁,好讓百姓徹夜歡慶。如今我軍在遼東取得輝煌大勝,百姓無不欣喜若狂、激動萬分,要不要像過節一樣取消宵禁?”大隋稍具規模的城池為了防止不安分的人在夜間活動、碰頭、搞事,便一直執行宵禁制度,每天只要

  “凈街鼓”一響,人們就要乖乖回家,來自他鄉異地的人們也要返回客棧或投宿的親朋好友家里。

  大家晚上沒事干,只能干自己或別人的媳婦,當真是無趣之極。所以一旦官府驟然取消宵禁,闔城百姓立刻就會爆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;城內無論是漢胡也好、還是高低貴賤也罷,盡皆猶如脫韁野馬一般,盡情的徹夜狂\/歡。

  “也好!”楊廣點了點頭,順勢向盧楚問道:“盧卿,洛陽有多少人口了?”仁壽年間,包括洛陽城在內的河南郡總人口只有二十萬出頭,而楊廣營造的洛陽新城具有

  “天下之中”、都城等等優勢,自它建成和開放以來,每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、四面八方富人、商人定居,及至今年初六月,登記在冊的總人口已經漲到四十萬人之多。

  每天往來的地方官員和商旅、學子、異族商賈更是不計其數。盧楚的本職是河南府尹,曾經擔任的荊州監察刺史只是臨時職務,他清查好荊州官場,便按照規矩回京交令卸職了,一聽皇帝這么問,立刻起身行禮道:“稟圣人,洛陽城常住人口已經漲到四十五萬人左右。這段時間由于大量考生及其親友、隨從前來洛陽,所以外來人員與每年大朝會期間大致相當,河南府雖然無法統計出具體數目,但是微臣認為外來人員不會超過十五萬。”楊廣也知道來來往往的外來人員無法統計,便說道:“也就是說,洛陽城現在的總人口不會超過六十萬?”盧楚應道:“正是!”楊廣得到自己的答桉,忽然語出驚人的向眾臣說道:“諸公,我打算將洛陽的宵禁之制徹底取消,你們以為如何?”此言一出,眾所皆驚,也終于知道楊廣為什么要這般詢問盧楚了!

  而提議解禁幾天的蘇威也想不到楊廣竟然這么想,他沉吟半晌,問道:“但不知圣人是怎么考慮的?”

  “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考慮!”楊廣說道:“其一、宵禁是防止有人夜間作亂,這對異族接壤的邊城、對地方上的城池很有必要;但是洛陽處于天下之心,異族根本就打不到這里來,而且城中主街和坊里街道日夜都有士兵巡邏,他們的存在能夠震懾的宵小之輩,宵禁存在與否,其實都一樣。”

  “其二、隨著洛陽影響力的增強,來此貿易的商人與日俱增,貿易日漸頻繁,大隋各地商旅和胡客蕃商開始活躍于洛陽,但是很多人是關閉城門之后才來到城外,所以晚上無處落腳,平時還好,要是遇到雨雪天氣,苦不堪言;與此同時,城內卻有大量客棧閑置。要是取消宵禁,辛辛苦苦的商旅吃住不愁,而城中酒肆、客棧又有錢可賺,可謂是兩全其美。”

  “其三、逐利是人之天性,人們眼看著城外有大量商人無處落腳,遲早會在城外搭建酒樓、客棧,以此牟利,這本來也兩全其美的好事,然而安全無法保障,打架斗毆、誤殺之事往往因此發生。”

  “正是基于以上考慮,我認為與其一味做沒有用的堵,倒不如順應百姓的需求、在安全無憂洛陽取消宵禁。如此一來,商旅吃好住好、開酒肆客棧的人賺了錢,而官府需要的秩序也得到保障。”這可不是楊廣突發奇想,而是他一直這么想的,另外就是張揚的個性、自戀的秉性使他認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,壓根就不擔心有人在眼皮底下造反;而喜歡熱鬧和繁華的性情,又使他厭惡一到晚上就死氣沉沉的京城。

  殿中眾臣雖不知楊廣所打的小心思,可他所說的三大理由有情有理,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重視。

  尤其家有酒肆、茶樓、客棧、青樓等服務產業的重臣,更是看到解禁給自家所帶來的實在好處。

  蘇威的家族就在東西二京開了好多家青樓,而這個行當在京城最是賺錢不過了,他故作思索片刻,拱手說道:“圣人為國為民,考慮充分,老臣認為可以一試!”楊廣向高颎問道:“高公,你認為呢?”高颎思忖半晌,亦是說道:“老臣也認為可以一試。”其他人本就認為解禁于己于國于民皆有利,一見左右仆射都表了態,也紛紛表示贊成。

  “那好!”楊廣點了點頭,說道:“便以洛陽為例,行試到明年初,要是效果好、民間反響不錯,再向整個尹洛平原,以及關中推行!”【注】眾臣轟然應道:“喏!”

  “此事就此定下!”楊廣目光看向盧楚,說道:“盧卿,此事關系重大,你是河南府尹,明天就給我一個執行策略。”

  “微臣遵命!”盧楚肅然應命。

  “最近幾個月大事頻發,我有些忽略今年的科舉了。”楊廣停頓了一下,向兼管吏、民、禮三部的左仆射蘇威問道:“蘇公,州考已經圓滿結束,各地決勝而出的士子也已入京備考,不知即將進行的國考準備得如何了?”前兩年的科舉都是讓各地士子集中到京城考,后來考慮到很多家境貧寒的士子承擔不了沉重的車馬費、吃住費,今年便在各州考了一輪,再讓決勝而出的士子入京再考一場;而成績不好的士子被就地淘汰后,便能省去入京的費用。

  此法在武舉已經十分成熟了,并不繁瑣。區別的是科舉要嚴格防止泄題、地方官幫忙作弊,所以朝廷不但采用湖名制,還臨時從中樞抽出文武官員護送試題、臨時從中樞抽出考官,以這個時代而言,朝廷防止作弊的手段算是相當先進了。

  “稟圣人,一切已經準備就緒。”蘇威說道:“不過臣等認為甲乙兩榜帶著濃重的歧視之意,不但不利于團結,而且有悖圣人唯才是舉、唯才是用之初衷,故而建議合二為一,統一考試,最終擇優而取。”第一屆武舉舉辦之時,楊廣本來是打算統一來考,但是關隴貴族和官宦傲慢無比,他們覺得與寒門子弟比拼,是污辱他們,楊廣迫于無奈,只好分設甲乙兩榜,世家和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考甲榜、寒士和五品以下的官員子弟考乙榜。

  楊廣本來是十分生氣的,后來他想到了

  “武無第二”這名人俗語,然后讓甲乙兩榜的優勝者當眾進行‘友誼比賽’,結果甲榜武生被打得落花流水;拼命為自家子弟張目的家族、官員丟了老丑。

  到了科舉這邊,楊廣知道哪怕是公平公正的考,寒士也考不過世家子弟,如果統一來考,最終錄取的人,絕大多數是世家子弟,于是他主動分甲乙兩榜。

  所以他對于蘇威所謂的

  “唯才是舉、唯才是用”,心如明鏡一般。

  “蘇公此言差矣!”納言楊達皺眉說道:“若是法度有誤,那也要在事先予以更改或廢黜,不能用時則有、不用則無,更不能事到關頭再刪刪改改。而甲乙兩榜乃是三省六部和九寺擬定、議事堂表決通過,同時也受到天下人的青睞與歡迎,可見它符合世人需求,更何況考試在即,朝廷怎能擅自改動天下皆知的政令?此時要是合二榜為一,士子們極可能像第一屆武舉那般集結、討要說法,事情鬧到那一步,朝廷的名望和顏面還要不要了?”蘇威聽得眉頭深鎖,語氣幽幽的說道:“納言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?”

  “當年武舉武生的大集結、大暴\/動就是最好的例子,非是危言聳聽、杞人憂天。此等嚴重后果若發生,誰來承擔天下士子的怒火?”楊達冷笑一聲,拱手問道:“我想問一下,蘇公可愿承擔?”蘇威聞言默然:他可承受不了天下寒士的怒火。

  他撇開楊達,徑自向楊廣行了一禮,說道:“老臣考慮不周,還望圣人恕罪。”

  “罷了罷了!蘇公也是為國著想。”楊廣看了畢恭畢敬的蘇威一眼,心說你考慮得實在太周了,完全是把我楊廣也當成了傻子,心中如是想著,楊廣撤換蘇威之志也愈發強烈起來。

  “謝圣人不罪之恩!”蘇威‘合二為一’的建議,是關中士族共同的心聲,而楊達的反駁固然讓他十分不滿,但是楊廣的‘肯定’卻是讓他心頭暗喜,感覺楊廣還是一如往常的信任和重用自己,隨即又說道:“圣人,此番‘國考’,主要是國子監負責,然而國子監祭酒至今還沒有任命,不知圣人可有合適人選?”楊廣聽到蘇威這么一問,就知道對方心中已有推薦的人選,直接便說道:“我心中確實有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。”蘇威愕然,不是應該問問我的適合人選是誰么?

  楊廣見狀,眼中厭惡之色一閃而沒,接著又說道:“此人便是何妥。”楊廣心目中的國子監祭酒本來是經學大師劉炫,但是蘇威的嘴臉令他想到了蘇威克星何妥。

  何妥才學雖不如劉炫、劉焯,可他也是大名鼎鼎的經學大師,三人共同特點就是清廉、正直、較真,尤其是做學問的時候,自始至終都抱著一種敬畏之心,每有所得,總是反復再三找古籍對照,直到精準無誤,才敢公諸于眾、請大家指正,然而他們那么認真,誰又指正得了?

  他與蘇威恩怨、矛盾源于一次吹牛皮。開皇年間,時為納言的蘇威在一次制定教材的朝會之上對楊堅說

  “先父常說只要通讀《孝經》一卷,就足以立身治國,用不著再學別的,所以我只讀《孝經》。”較真的何妥認為不妥,他反駁說:“孔圣子都說‘不學詩,無以言;不學禮,無以立;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;不知禮,無以立也。不知言,無以知人’。蘇公作為一代大儒,不可能說出這種話;而蘇威精通律法、算學、治國之術,可見他根本不只學一卷《孝經》,蘇威卻打著父親之名來欺騙圣人,既不忠誠、又不孝,更不可信。”蘇威顏面盡失,由此懷恨在心、處處搞何妥,最終把何妥搞到秘書省看管書籍去了。

  后來,楊堅讓身在太常寺任職的蘇威之子蘇夔與秘書省官員商定鐘律,蘇夔提出了一堆觀點,而朝中官員不管對錯、一致贊同。

  但是何妥當朝就挑出蘇夔一堆錯處。此后,兩人又在學術方面斗了很多次,次次都以蘇威丟臉盡失而告終,光明手段搞不過何妥,蘇威便來陰的,他編造罪名,意圖弄死何妥的兒子何蔚。

  此舉得到蘇黨一致贊同。何妥知道兒子是被冤枉的,他一怒之下,當朝指陳得失、時政得失,接著語鋒一轉,說大隋朋黨嚴重、黨爭嚴重,蘇威為最。

  其理由是蘇威和禮部尚書盧愷、吏部侍郎薛道衡、尚書右丞王統、吏部考功郎李同和等人結黨營私,尤其是王李二人如同蘇威的兒子一般。

  同時,他還告發蘇威幾項大罪,尤其是以不正當手段為堂弟蘇徹、蘇肅謀官,簡直把天下當成了蘇家天下!

  當奉命調查的楊秀和虞慶則把各種證據擺在楊堅面前,楊堅勃然大怒,下令免去蘇威一切官職,盧愷和薛道衡等人也被免官除名,同時還有一百多人受到牽連。

  蘇威害人不成,反而被何妥反殺,強大的蘇黨被一網打盡不說,還連累了一大堆人。

  然而楊堅覺得何妥這種較真的脾性,混不了朝堂,要是去當地方官,定能造福百姓,于是任命他為一個州的刺史,讓他遠離是非風暴中心。

  可是何妥卻說自己之才在治學、在工技、在音律,根本就不是治國治民的料子,若是當地方官,恐怕誤國誤民,于是他就不去了,繼續在秘書省做學問。

  后來楊集被迫為官,楊堅干脆把同樣脾性、同病相憐的何妥和劉炫、劉焯一股腦打發去了涼州。

  三個脾性一模一樣的人,從事自己熟悉又喜歡的職司,不但做得有聲有色,還令他們的聲望天下皆知。

  眾臣都知道何妥與蘇威恩怨,而楊秀更是親手把蘇威黨搞死查桉者之一,大家一聽楊廣的話,個個都面露古怪之色。

  而當事人蘇威,雖然早已煉成了泰山崩于前而不變的心境,但是此時一張老臉都扭曲,心頭更涌起了一陣陣寒氣。

  他不是怕何妥,而是他看出楊廣此時任命何妥背后的深意是對自己忍無可忍、厭惡至極。

  長孫熾有些憐憫的看了臉色慘白的蘇威一眼,暗自嘆息了一聲,他早就說過左右逢源、風吹兩邊倒、沒有擔當的風格不適合本朝;在本朝做官,不要太過滑油、功利心不要太重,尤其是不要算計所謂的‘功高震主’的楊集。

  可是蘇威始終以為大隋少不了他這個開國元勛,繼續我行我素、倚老賣老,不斷挑戰皇帝的底限,一步步敗壞了自己有皇帝心中的形象和好感。

  這下子好了吧?滿意了吧?皇帝現在都以何妥來暗示了,你蘇威還能走多遠、還能得到皇帝的信重?

  想了想,長孫熾向楊廣拱手一禮,說道:“圣人,何妥不是在涼州出任工曹嗎?”

  “無妨!”楊廣說道:“涼州建設的圖紙早已設計好,其副手只要按圖辦事即可,根本用不著何妥親力親為。一紙調令,即可上任。”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【注:據史料記載,大業中前期的洛陽、大興的確沒有宵禁。

  唐朝的宵禁卻是相當嚴厲,但夜市和小商販卻因為無處落腳的商旅應運而生,《長安志》就說

  “一街福湊,遂傾兩市,晝夜喧呼,燈火不絕,京中諸化莫之與比”。然而上層不容許這種事情存在,于是下令

  “京夜市,宜令禁斷。”此禁令出現的,無疑便是古代cg了,不過唐朝cg很有人性和人情味,他們不會打砸、搶商販的攤子,基本上都是視而不見,所以史載

  “‘長安坊中有夜欄街鋪設祠樂者遲明未已’。”東西二京在隋朝巔峰時期,常住人口各有六十萬人左右;隋末戰亂和武德帝人口最少,太宗和高宗屬于恢復期。

  洛陽人口在武則天時期,破百萬;長安在唐玄宗開元年間,破百萬。】
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